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人物描写”十八例,仿写与创新的典范,让你从写作木偶成为写作舞者

2025-04-12

图片

“人物描写”十八例

作者:Ashida

    本平台,不八卦,只推送写作干货。可能无趣,但一定能够学以致用。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文学就像炉中的 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因此,当取火、传火的人足够多,多到能填满一个民族、甚而一个国度,此时,它会成为另一位作家别林斯基所说的'把时代最真实、最本质、最具有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知识的总汇,立而弥坚,永垂不朽。”

    【正文如下】:

    成功的人物描写,不仅是对人物外貌、言行的简单勾勒,更是深入其灵魂,将人物的性格、情感、思想等多维层面细腻展现的艺术雕琢。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的时候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起;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雕琢出一个个鲜活生动、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一、外貌勾勒显特征

    外貌描写是人物出场的第一印象,如同绘画中的素描,需精准捕捉人物的独特特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细腻的笔触,将林黛玉的柔弱、聪慧、多愁善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似蹙非蹙的眉头和含情目,暗示她内心的忧愁与情思;娇弱的体态和病态的美,更强化她的柔弱形象;而“心较比干多一窍”则突出她的聪慧机敏。

    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在外貌描写中,抓住人物独有的外貌特征,用精准的词汇加以描绘,方能使人物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语言刻画展个性

    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外衣,通过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能鲜明地展现其个性。

    鲁迅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经典台词:“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一独特的语言表达,将孔乙己身为落魄文人,既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又陷入生活困境的迂腐、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又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段充满哲理与内心挣扎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思考深沉的性格特质。

    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巧妙地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能让人物的灵魂在文字中发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动作描摹现神态

    人物的动作是其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精准的动作描写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神态与情绪。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在火车站与渥伦斯基相遇时,“她想不理他,可是不由自主地又回过头来,当她看见了他那副富有表情的、英俊的面孔时,她的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喜悦的光芒,而且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里的“回过头”“眼睛闪耀光芒”“停住脚步”等动作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安娜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与喜悦,尽管她试图克制,但情感仍通过动作自然流露。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动作描写能够使人物在读者眼中鲜活起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与戏剧性。

    四、心理剖析探灵魂

    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腻的心理剖析,是塑造立体人物的关键。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堪称经典。在杀人前,他内心反复挣扎:“我杀了人,但我为什么没有感到丝毫的悔恨?难道我真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怪物吗?不,我只是想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想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可为什么现在我的内心却如此空虚和恐惧?”这种对人物内心深处矛盾、挣扎、自责与迷茫的精准刻画,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灵魂的震颤,深入到人性的幽微之处。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生活中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超越表面的行为描述,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动机,引发读者对道德、伦理和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

    五、神态捕捉传心境

    人物的神态是其情绪与心境的直接反映,传神的神态描写能够在瞬间传递人物的内心状态。

    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对卡西莫多的神态描写:“他那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然而,他的眼神中却时常透露出一种温柔与善良,尤其是当他望着爱斯梅拉达的时候,眼中的光芒仿佛能融化世间的一切坚冰。”通过对卡西莫多丑陋外貌下温柔善良神态的捕捉,深刻地展现了他内心的美好与对爱的渴望,使读者在看到他外表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灵魂的高贵。

    正如达芬奇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敏锐地捕捉人物的神态变化,尤其是眼神的微妙之处,能够使读者洞察人物的心境,与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六、细节点缀添鲜活

    细节犹如繁星点点,点缀在人物描写的画卷中,使其更加鲜活生动。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翠翠的一些细节描写令人印象深刻。“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里的“皮肤黑黑的”“眸子清明如水晶”“如小兽物”“如山头黄麂”等细节,将翠翠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自然纯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展现出那个在湘西山水间灵动生长的少女。

    正如阿・托尔斯泰所说:“只有在细节中才能描写人,只有在小的事物中才能发现伟大的东西。”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细节,能够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充满生活气息,感受到人物的真实存在。

    七、环境烘托映性格

    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环境描写能够烘托人物的性格,暗示其命运走向。

    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对呼啸山庄周围环境的描写:“那是一个狂风呼啸的荒野,阴沉的天空下,怪石嶙峋,荒草萋萋。狂风常年在这片土地上肆虐,吹得树木东倒西歪,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凄凉与孤寂。”这样的环境烘托出希斯克利夫狂野、叛逆、孤独且充满仇恨的性格特点。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成长,内心也如同这片荒野一般,充满了不被驯服的力量和深沉的痛苦。

    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恰当的环境烘托能够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有力的支撑,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命运的根源。

    八、侧面描写衬形象

    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视角或反应来展现主要人物的形象,如同镜子反射出人物的光芒。

    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就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又有司马徽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通过这些他人对诸葛亮的赞誉和推崇,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和备受敬仰的形象,使读者在未见其人之前,便已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好奇。

    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侧面描写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人物形象,增加人物的可信度和立体感。

    九、身份背景铺底色

    人物的身份背景是其性格和行为的重要基石,为人物描写铺设深沉的底色。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简・爱的身世背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遭受舅母和表兄的歧视与虐待,这些经历塑造她独立、坚强、自尊自爱的性格。她在舅母家的种种遭遇,使她渴望平等、自由和尊重,这种性格特质贯穿她的整个人生轨迹,成为她在面对爱情、生活困境时做出选择的重要依据。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了解人物的身份背景,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使人物的行为和选择更加合情合理,增强故事的逻辑性和可信度。

    十、兴趣爱好露志趣

    人物的兴趣爱好犹如一扇窗户,透露出其内心的志趣和追求。

    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对化学实验、小提琴演奏以及各种疑难案件的热衷,展现他聪明绝顶、思维敏锐、冷静理性且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性格特点。他的兴趣爱好不仅丰富了他的个人形象,还成为他解决案件、展现才华的重要途径。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兴趣爱好,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人物的独特魅力,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多元,富有生活情趣。

    十一、矛盾冲突展性格

    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是其性格的试金石,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其性格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一方面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反抗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受到社会等级观念的束缚,内心充满了自卑和虚荣,在面对爱情时也表现出矛盾和挣扎。例如,他在与德・瑞那夫人的感情中,既有着真挚的爱情,又夹杂着利用她向上爬的功利心理。这些矛盾冲突使于连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人性在现实面前的扭曲与挣扎。

    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回到统一;环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

    十二、成长变化呈脉络

    描写人物的成长变化过程,能够展现其性格的发展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见识、坚强勇敢的男子汉。他在经历了艰苦的劳动、爱情的挫折、社会的磨练后,思想和性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最初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与懵懂,到在苦难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再到最后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深刻理解,孙少平的成长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见证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蜕变。

    正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通过展现人物的成长变化,能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沧桑巨变对人物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物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励志性。

    十三、服饰装扮表品味

    人物的服饰装扮是其个性和品味的外在体现,能够为人物描写增添细节和色彩。

    在莫泊桑的《项链》中,玛蒂尔德在参加晚会前对服饰的精心挑选:“她丈夫有一天晚上对她说:'你怎么啦?看看,这三天来你非常奇怪。’她回答说:'我没有什么衣服穿,所以我不能够去赴这个晚会。’他接着说:'你要穿什么衣服去呢?’她想了几秒钟,心里计算着,同时也考虑到这个数目务必可以由她要求,不至于引起这个节俭科员的一种吃惊的叫唤,甚至于把他的欢乐破坏了。末了,她迟疑地答道:'我也不知道你看怎么办,你得给我出主意,几件随常的衣服,得准备好能够穿得出去的,大方一些的。’”这里通过玛蒂尔德对服饰的重视和选择,展现她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生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合理地运用服饰装扮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读者通过外在的穿着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在性格和心理状态。

    十四、习惯动作显习性

    人物的习惯动作是其长期养成的行为特征,能够反映出其性格习性。

    在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老头的习惯动作:“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这些习惯动作深刻地揭示葛朗台贪婪、吝啬、守财奴的性格本质,使读者对他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正如谚语所说:“细微动作见人心。”敏锐地捕捉人物的习惯动作,能够使人物的性格习性一目了然,增强人物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在细微之处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十五、表情变化现情绪

    人物的表情变化是其情绪波动的直接写照,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在托尔斯泰的《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再次见到玛丝洛娃时,“他的脸色变得煞白,他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起来,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和内疚。他的嘴唇颤抖着,眼睛里充满了痛苦和悔恨的神情。”这里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表情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绪,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自责和对玛丝洛娃的愧疚,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的挣扎。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通过对人物表情变化的描写,能够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起伏,增强故事的情感张力和感染力。

    十六、梦境幻想揭潜意识

    梦境和幻想是人物潜意识的流露,能够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和矛盾。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下,许多现代文学作品都运用了梦境幻想描写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在变成甲虫后的一系列梦境和幻想,反映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孤独和对自我存在的困惑。他梦见自己仍然是一个忙碌的推销员,为了家庭的生计奔波,却又无法摆脱甲虫的身体束缚,这种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愿望的满足。”通过对人物梦境幻想的描写,能够挖掘人物潜意识中的情感和思想,为人物描写增添神秘和深度的色彩,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行为的深层动机,探索人性的奥秘。

    十七、幽默夸张添趣味

    适度的幽默夸张手法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增添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对汤姆刷墙这一情节的描写就运用了幽默夸张的手法。“汤姆把刷子蘸上灰浆,开始粉刷那道栅栏。他干得非常认真,就像一位大画家在创作一幅伟大的作品。他一会儿退后几步,看看效果,一会儿又用手摸摸,仿佛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而那些原本打算嘲笑他的孩子们,却被他的'表演’吸引住了,纷纷拿出自己的宝贝来换取一次刷墙的机会。”这里通过对汤姆刷墙动作和神态的幽默夸张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聪明机智、调皮捣蛋又富有创造力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在欢笑中对汤姆的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老舍所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充分地掌握了口语,才能生动活泼。”幽默夸张的描写手法能够使文字更加生动活泼,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十八、对比衬托显差异

    对比衬托是突出人物形象特点的有效方法,通过将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使人物之间的差异更加鲜明,各自的形象更加突出。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塑造就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林黛玉敏感细腻、孤高自许、情感真挚而热烈,但身体柔弱、多愁善感;薛宝钗则端庄稳重、豁达大度、理智冷静,善于处世。

    例如在对待贾宝玉的情感问题上,林黛玉总是将自己的情感深藏于心,通过含蓄的言语和细微的动作流露出来,如“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展现出她对美好事物的怜惜和内心的孤独忧伤;而薛宝钗则更多地通过劝诫贾宝玉读书上进等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关心,显得更为理智和克制。

    又如在对待金钏儿投井一事上,林黛玉只是默默地伤感,而薛宝钗却能迅速拿出自己的衣物为金钏儿装裹,并劝慰王夫人不必过于自责,体现出两人性格和处事方式的截然不同。通过这种对比衬托,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跃然纸上,各自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深刻地感受到她们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格,也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张力。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在人物描写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能够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人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丰富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返回